0人評分過此書

新亞論叢.第十六期

出版日期
2015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9577399847
叢集名

文化部計次

借閱規則
借閱天數 14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本書由《新亞論叢》編輯委員會主編。收入來自中、港、臺等三地學者的研究論文,內容包含出土文獻、經學、文學、哲學、史學、音韻學與宗教學等,不同領域的研究論題。
  • 編輯弁言
  • 儀式情境與殷商卜辭命辭句式多樣性的可能/(江蘇)陳春保
  • 春秋時代八經卦取象說考/(臺灣)毛炳生
  • 試論先秦耆老的文化職責/(北京)張朋兵
  • 從文學角度淺析《詩經》中「君子」與「貴族」的關聯/(北京)孫聖鑒
  • 論墨子「天志」與「明鬼」的關係/(香港)周淳鈞、馮君朗、黃鳳微
  • 論孟子「性善論」的推理過程與知識依據/(北京)劉全志
  • 《莊子》故事性文本的結構方式與優語/(山西)高建文
  • 古今漢語之副詞類別比較/(香港)馬顯慈
  • 司馬遷撰文的虛實原則與技巧/(北京)李芳瑜
  • 論《國語》的「傳體」性質/(浙江)夏德靠
  • Revelation and Power: The Genesis of the Shangqing Scriptures/(澳大利亞)張沐
  • 俱舍與毘曇之關係及在中國弘揚之情況/(香港)林律光
  • 迴死向生:臨終生命意義之深化與超升—慈濟大體捐贈與安寧療護的靈性向度/(香港)唐秀連
  • 師道與文道—淺議韓柳師道觀對古文復興的推動/(北京)張華
  • 崔致遠研究二題(揚州)余國江
  • 黃龍慧南「不離文字」與「不拒儒道」傳教手法初探/(香港)葉德平
  • 《道德真經取善集》研究/(北京)白傑
  • 浙東文派文章批評與宋代文章學的成熟/(浙江)李建軍
  • 五言詩:陸游投贈場合的詩體選擇/(北京)諸雨辰
  • 陸游「以詩為詞」辨/(北京)楊靜
  • 《古泉匯考》抄本、流傳及與《永樂大典》關係考/(北京)張升
  • 明朝中後期中國儒佛會通的發展與困境/(北京)賀志韌
  • 運河上橋樑的修築—以紹興龍華橋、廣寧橋為例/(浙江)蔡彥
  • 翰林院編纂《各國政藝通考》考論/(廣東)舒習龍
  • 清末民初詩人三多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特色/(北京)李橘松
  • 「孔乙己之死」論略/(天津)何玉國
  • 孔聖堂歷史及對香港的貢獻/(香港)楊永漢
  • James Legge and Hong Kong Public Education/(香港)邱國光
  • 從述學文體角度論錢穆先生《國史大綱》/(北京)李科
  • 論唐君毅先生的宗教體驗說/(澳門)鄭祖基
  • 從《選堂賦話》看饒宗頤的賦學本源論/(香港)何祥榮
  • 中國小說的跨媒介域外傳播—從余華小說《許三觀賣血記》到韓國電影《許三觀》/(天津)薛穎
  • 尊父與審父—朱文早期詩歌與後期小說之差異/(香港)李小杰
  • 《新亞論叢》文章體例
  • 出版地 臺灣
  • 語言 繁體中文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