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人評分過此書

楊國樞文集.第十二冊:時論(一)

出版社
出版日期
2019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9864371693

文化部計次

借閱規則
借閱天數 14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楊國樞教授聲稱「我過去即是本著想做知識分子的熱誠,做過一些言論的工作。第一類的言論工作是時論的寫作。我除了心理學專業論文的撰寫以外,有暇也在報章雜誌發表時論性的文章。」從1972年起到1999年,楊先生在報上一共發表了146篇專欄,本冊精選121篇收錄,並經編校整併為106篇刊出。就專欄發表的年代而言,楊先生的專欄有33%在1970年代發表,在1980年代發表的有47%,顯示先生在1970至1980年代鼓吹臺灣民主社會改革的努力。
  • 時論集序(十二~十五冊)
  • 時論:報紙專欄
    • 青年關心國是的幾個原則
    • 革新選舉與徵聘大學生服務
    • 革心與革新
    • 請勿因私而害公—也論私中、私小改為代用國中、國小的計畫
    • 我們的一點心願—由科際合作促進社會科學在國內發展
    • 怎樣走向「全民團結」—全民團結有三大礎石:容忍差異、機會均等、社會意識
    • 人人都能成龍成鳳嗎?
    • 塔裡塔外:為拒絕聯考的小子喝釆
    • 聯考之後—給考生與家長的一封信
    • 管教態度與子女性格
    • 讀我大學生活面面觀
    • 從心理學的觀點談社會風氣的改革
    • 幾項基本觀念的商榷
    • 新孝道與新慈道
    • 惡補與平等
    • 開來重於繼往
    • 從中國人的立場來瞭解中國人
    • 地方選舉引起的感想
    • 從大學青年的一些心態談起
    • 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
    • 中國必須統一於「臺灣模式」
    • 沉潛致遠.以小化大—當前幾項基本觀念的檢討
    • 中國青年與青年中國—從當前青年的一些文化意識與思想動向談起
    • 兩種典型.不同模式—心理評析.各具意義
    • 肯定理性價值.民主是為愛國—由中泰賓館事件談若干政治人物言行的偏差
    • 幾位教師闡釋現代師道
    • 「大家關心生活素質」專文之三:生活水準與生活品質並重
    • 從中國的歷史文化看臺灣的現在與未來
    • 贏取安定和諧:以真正公平的選舉
    • 元旦的願望
    • 「瞻望民國七十年代」專文之八—開放的多元化社會
    • 從張曼濤教授的逝世談起
    • 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應自政府做起
    • 衝動性凶殺案的特徵與對策
    • 保持文武分治的優良政治傳統
    • 社會情緒與政治活動—從一個心理學的角度談起
    • 克服現代生活的適應困難
    •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民意代表—談良好民意代表的「守」與「為」
    • 我們需要人文化的科技
    • 臺灣還不是一個多元社會嗎
    • 青年的人際關係
    • 讓選舉成為: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事
    • 提名輔選因勢利導.選民望治克盡全功:楊國樞分析候選人成敗.認為選罷法宜酌量放寬
    • 當前倫理的危機
    • 教育部「二桃殺三士」
    • 邁向民有民治民享的真正多元社會
    • 心理病態與暴戾行為
    • 我們需要銳意開創的新內閣
    • 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—試談黨外今後應有的一些作法
    • 既要掃黑.也應漂白
    • 理想化的防弊主義—剖析時下「防弊重於做事」的偏頗心態
    • 青少年的心路歷程
    • 防止青年價值觀念的軟化
    • 從劉宜良案擷取教訓
    • 涉嫌洩漏「軍機」案所洩漏的問題
    • 如何適應資訊化社會
    • 唯才是用落實法治
    • 為蔣總統最近的談話喝采
    • 中國人真不配實行民主嗎
    • 革故鼎新.開創新局:人才的培育與起用
    • 黨內外處理組黨問題的上策、中策及下策
    • 兩性社會的展望—兩性再教育
    • 充實中央民意機構的基本觀念
    • 從理性溝通邁向民主政治的坦途—訪楊國樞教授談當前政治情勢
    • 從一封來信看國中教育
    • 知識分子不可做政治幫閒
    • 再談知識分子及其相關問題
    • 民主風範與政治參與
    • 三談知識分子及其相關問題
    • 自立救濟與社會運動何其多
    • 概念人.思想人或行動人—楊國樞、葉啟政對談知識分子應扮演的角色
    • 迎接政治蛻化的新紀元:解嚴後所面臨的三大政治習題
    • 譴責暴力.探究背景
    • 從「強人政治」到「常人政治」
    • 運用民間力量增強統一基礎—對大陸政策的檢討
    • 獨裁者是不需要民主女神的!
    • 我們為什麼要組織「澄社」—試談個人的一些認知與體驗
    • 大陸局勢未來的可能發展
    • 去留非個人問題.應勇於面對司法
    • 對待臺獨問題應有的態度與作法
    • 選民打抱不平刺激改革
    • 期望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—學生靜坐抗議活動的觀察與省思
    •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「第三黨」?
    • 政爭聲中談兩大願望
    • 這次國是會議不是雞肋
    • 兩性性別角色差異與形成—從心理、社會、人文學看兩性的差異
    • 我們沒有灰心的本錢—知識分子應繼續為促進民主發展而努力
    • 胡適百年誕辰談此間知識分子的容忍精神
    • 如何邁向充滿挑戰的民國八十年代—為中國時報「回顧與前瞻」系列而作
    • 朝野政黨應堅持民主法治的道路—「四一七」遊行抗爭事件所引發的省思
    • 辭職是明智的選擇
    • 理性和平遊行之後:知識界仍應努力保持清流角色
    • 對「李郝體制」的期望
    • 談二二八事件善後問題的幾個觀念
    • 寧為觀念人:談知識分子的角色、功能—開明保守之辨與省籍情節解決之道
    • 從新《大學法》到新大學
    • 課堂探索生死:透過對死亡的理解 積極瞭解生命可貴
    • 「應讓培育人才體系翻個大身了」—「四一○」前夕我們的主張
    • 超然.理性.致遠.篤學—澄社五週年的回顧與前瞻
    • 加入新興宗教 務須睜亮眼睛
    • 臺大哲學系事件 不是孤立事件
    • 高等教育應以學程制取代學系制
    • 本土與西方的反思 學統與政統的抗衡:談學術與政治的關係,及中央研究院未來的展望
    • 新臺灣社會的跨世紀願景—從當前四大問題的省思談起
    • 知識分子與社會良知
    • 培育人文與科技並重的新人類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